[HBR] 哈佛商業評論 | 別被錯誤職涯絆住了!先行動再思考的「新轉職模式」 | 讀後心得
這篇文章有許多的創見。我們通常因為認為轉職對人生會有很大影響,所以應該在做出轉職決定前應該要先很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到底想要做什麼,然後根據這個方向來指引自己接下來轉職的後續行動。但作者提出不同的思維,他認為成功轉職的人,他們的做法與「先想清楚再行動」的認知相反,而是採取「測試與學習」的模式,也就是實際測試新的工作身分,以了解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因為根據作者的調查,發現傳統有想要先想好再行動的轉職者,往往都會落得兩種失敗的狀況,一是因為很難有完全想好的完美狀況,所以導致這些想轉換工作的夥伴就一直困在自己不想做的工作,無法做出改變去轉換職務。另一種狀況是因此完全不計畫,完全就為了想換工作而換,這樣的結果就是很高的風險是一直做到不喜歡的工作而頻繁地在換工作。
作者同時提到,目前在轉職的「計畫與執行」轉職模式,我們通常會有下列三點階段計畫,但這些計畫都會有限制與障礙:
計畫1:了解自己
我們常說轉職的第一步是先了解自己。理論上,對自己的了解,是來自於自省,無論是自我省思,或是藉由制式的問卷調查和持有證照的專業人士幫助。譬如說要知道究竟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傾向在結構分明還是混亂的環境下工作、自己較重視影響力或收入,來幫助我們避開會讓自己重蹈覆轍的工作。了解自己的性格、需求、能力、核心價值觀、優先要務,有助於人們走出去,找到符合志趣的工作或組織。
但這類做法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家徹底誤解它可以找出個人「真正的自我」,而事實是,我們人有多元多變的特質,在不同環境下也會有不同的面向。密集地自省也可能造成危險,讓打算轉職的人陷入白日夢的領域。不是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與這類幻想相符的有給薪工作,就是遭遇,我們始終嚮往的夢想工作,其實早已不適合我們。就像當初我們做目前的這份工作時可能也是覺得這是符合我們志趣的工作啊!
計畫2:諮詢值得信任的顧問
傳統的說法,當你了解自己後,接下來是應該去諮詢那些最了解你與市場的人。朋友與家人這些陪你一路走來的人,可以對你的真實個性提供看法,而且他們會以你的最佳利益為優先;專業人士可以添加許多實際觀察,讓你不要和現實市場脫節。但現實的障礙是,最了解我們的親朋好友,反而是最可能阻礙我們,他們可能為了愛我們或怕我們失敗,所以很希望我們不要做改變。獵才公司、就業輔導人員與今日的轉職專家,同樣也會把我們與過去綁在一起。我們正確假設他們擁有我們欠缺的市場觀點,卻忘記他們所處的行業,是要在已建立的職涯軌道上,促成漸進式的轉職行動。然而在職涯中期,很多人不再追求「在不同的環境下善用過去經驗」。他們希望創造自己的工作,擺脫公司常規的束縛,有些人甚至想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所以這些屬於同溫層的親朋好友或我們所謂的職場專家,往往都很難給我們新的看見和幫助
計劃三:從大處思考
我們常認為自己可以從想要轉職的念頭,直接跳到能讓自己重新出發的單一決定,傳統的說法會告訴你,不該用微小、流於表面的調整來欺騙自己,應該要破釜沈舟,果斷做出改變。但試圖快速解決重大改變,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就像從探尋個人的真實自我開始,即使我們很想避免無止盡的擱置而無法做出改變,但不成熟的結論決定,不是真的答案。試圖做出單一的大膽行動,可能馬上又會把自己帶回原點。
因此在作者主張”測試與學習“的轉職概念下,他有三個建議:
精心設計實驗:作者建議可以在先不改變目前工作狀態下,以斜槓兼職的方式去先體驗應證到底自己想到的新職缺是不適合自己。我們一開始覺得喜歡或是想要的工作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驗證。
轉變人脈連結:在職涯中期我們追求的改變通常不會是只侷限在自己目前的工作環境內,所以透過新拓展的人際網路問我們找到新的機會點.陌生人往往最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賦予意義:剛開始轉職的時候,我們手上只有棘手的散亂想法清,這情況讓我們感到焦慮,害怕我們永遠找不到正確的道路,做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很擔心,當初自己選了現在不想再做的職業,如今有可能再次做出錯誤的決定。作者因此建議我們可以正向的看待這些在轉職過程中的嘗試,它們一定可以給予我們新的刺激跟學習,都是很好的成長資源跟養份,就像賈伯斯所講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所以記得替這些重大或平凡的轉職事件注入特殊意義,將他們編為故事,訴說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喜歡多元嘗試 / 喜歡從哪裡失敗就從哪裡站起來/ 喜歡透過各種不同形式助人…..),透過這些在職場轉換過程中的測試與學習,可以幫我們把自己的求職脈絡梳理清楚,更瞭解工作對自己的意義為何。
[我的反思]
在做職涯諮詢時,我常碰到目前處在職涯中期的案主陷入轉職的迷惘,他們會被 “現在的工作適合我嗎?真正適合我的工作在哪裡?” 等問題所困。
身為專業職涯諮詢師,我總是好像也是用作者所謂的“傳統轉職思考模式”很努力的去幫案主做一些梳理跟澄清,包括幫助其更完整想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然後與既有工作世界對接,找到適合的工作,之後擬定具體(符合SMART原則)的行動方案陪伴其做出改變,朝自己的轉職目標前進。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對未來在擔任轉職教練做諮詢時有三個自我提醒:
與個案思索斜槓測試的可能:轉職可以不用想要嘗試一次到位,可以借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最小可行產品(MVP)的概念,在主業先不變動的狀態下,透過斜槓的方式先去體驗自己可能有興趣或看起來應該是適合的工作,去驗證或持續修正。
讓自己保持清明開放的態度:身為轉職顧問,我應該保持清明開放的態度去陪伴客戶去探索無限的可能,而不是用我已知既有的工作世界框架去限制了案主的發展。畢竟很多現在的工作機會也都是十幾年前完全想像不到的。我的角色應該是提供收集諮詢的平台,可以無限更新擴充,而不是想當提供答案的百科全書,因為這個百科全書可能很快就過時了
正向看待每一個行動方案:每一個行動的決定都需要付出,也都需要承擔風險,但我應該鼓勵自己與我的個案,這些付出跟風險都不會白費,他們都是幫助我們到達理想職涯的階梯。